本网讯(生科院 苗素丽)3月26日上午,生科院刘再群副教授在赭山校区教学楼1410教室演绎了一堂精彩的院级本科教学观摩课,学院相关领导和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公开课。《人体解剖学》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将传统基础课程内容与高中生物学相关知识点结合?如何将该课程重难点内容与相关考研热点结合?是人体解剖学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刘再群老师在本次观摩课中做了成功的尝试。

本节课的主题是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之一的“神经组织”,核心内容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首先,刘老师围绕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带领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们梳理了国内高中生物学教材不同版本中“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内容的编排情况,指出了基于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学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稳态与调节”模块中新增了“神经胶质细胞”的教学内容,提醒同学们重视本堂课“神经胶质细胞”知识点的学习。

接下来,刘再群老师详细介绍了神经元的分类依据及其类型,重点阐述了胆碱能、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等三类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受体和乙酰胆碱酯酶的相互关系以及乙酰胆碱受体的多样性。同时介绍了区分神经元轴突与树突的染色方法、神经元轴突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神经原纤维作为细胞骨架的作用。刘老师还分享了自己课题组研究扬子鳄和皖西白鹅小脑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科研成果。此外,刘老师结合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囊泡运输的工作解读了电突触化学突触的结构上的区别介绍了诺奖主德国科学家祖德霍夫研究神经细胞囊泡运输机制的视频与成果,加深了同学们对突触的理解,激发了大家对科研的兴趣。

最后,刘再群老师结合自身指导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经历,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共4类神经胶质细胞。结合段树民院士课题组在神经胶质细胞研究方面的进展,简要介绍了髓鞘的形成以及髓鞘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展望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和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课后,学院观摩老师们在1409教室举行了教学评议,评议由陈冬生教学副院长主持。刘再群老师首先阐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随后各位老师相继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刘老师备课充分,立足点高;知识广博,语言生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教态自然,板书规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寓教书与育人于一体,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尤其值得提倡的是,刘再群老师公开课紧扣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做到了“三个联系”:联系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联系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联系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内容。总之本次公开课是一堂优秀的教学示范观摩课,值得广大青年教师学习借鉴,上述做法值得在学院所有专业教学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