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孙洋教授课题组在东方鲀属种群结构与迁徙性状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编辑:王晓丽

预审:王鹏

终审:王少仁

发布时间:2025-07-23

浏览次数:

近日,孙洋教授课题组在东方鲀属(Takifugu)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BMC Biology》发表。孙洋教授、张永军研究员和卜兴江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院硕士生何睿师和赵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及第一通讯作者单位。

东方鲀俗称河豚,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该属多个物种的野生种群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部分濒危种类如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已被列入保护名录。为深入理解东方鲀的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动态,研究团队基于7种东方鲀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图形泛基因组和基于基因的泛基因组。研究发现,在28,085个同源基因群中,仅有57.3%为所有个体共享的核心基因,其余基因存在显著的“存在-缺失变异”(PAV),表明东方鲀基因组具有高度多样性。通过分析160个东方鲀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团队鉴定出超过20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4,606,141个插入缺失变异(Indels)和152,200个结构变异(SVs),为东方鲀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丰富分子生物学资源。

研究还发现,东方鲀的迁徙行为可能与特定基因的变异密切相关。例如,在ABCB9基因中发现的51 bp插入片段在长、短距离迁徙种群中存在显著频率差异,揭示该基因在东方鲀的迁徙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能是影响东方鲀属物种免疫功能的关键结构变异之一。此外,通过对13种组织的转录组分析,团队发现肝脏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且不同组织中组织特异性基因的保守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团队通过构建东方鲀的图形泛基因组,为揭示东方鲀种群分化机制和迁徙行为提供了全新视角,不仅填补了东方鲀基因组资源的空白,还为东方鲀物种的保护和优化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团队目标,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基因组与功能实验,深入挖掘东方鲀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推动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生产实践上稻渔养殖的提供研究基础。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1964,31801738,32302320)、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40)和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03a06020009)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25-02296-7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