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若想在求职中获得成功除了必须具备对方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一些必要的心理准备外,还应该学会克服求职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误区。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除焦虑的策略
首先,大学生应全面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择业的信心。在我国,大学生并不是饱和了,而是缺口巨大。大学生受到过高等专门教育,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毕业生们经过四年的专门学习,也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面对择业应该有信心,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择业中,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方面,又应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变压力为动力。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个人、社会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应看到,冷门和热门是相对的,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人才需求也有长、短之分,不必一味追求热门。同时,要及时调整择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开阔就业视野,做到哪里缺人就去哪里开拓,哪里能成才就去哪里竞争,哪里有利人才发挥就去哪里奋斗。
再次,要全面地观察社会。虽然社会上有一些不良风气冲击着大学校园,但要客观认识到,靠关系、走后门的毕竟是少数,且随着社会发展,无能无才者迟早会被淘汰。事实上,用人单位也越来越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选择毕业生,靠拉关系走后门择业已越来越行不通。另外,学校也专门制定了政策,保证整个就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努力做到优生优分。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毕业生应以提高自身素质为重,而不是怨天尤人。
最后,对一些不了解怎样择业的毕业生而言,应多向老师请教,汇报思想,认真参加每场就业指导讲座,主动到就业指导机构咨询了解情况,以积累择业方面的知识。
总之,择业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对今后至关重要。毕业生只有努力排除择业期的焦虚烦躁的情绪,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择业中去,选择好理想的工作。
二、求职成功的心理品质
求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自我推销,要让别人接受自己,除了必要的推销技巧外,求职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守信、自信心、变通性、适应力等,这些对于成功的求职至关重要。
(一)要善于抓住信息
成功始于抓住信息。在今日社会中,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没有信息便难以成功。求职活动也不例外。职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得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获得的职业信息越广泛,求职的视野就越广阔,职业信息质量就越高,求职的把握性也就越大。充分地搜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加以分类、归档整理,从而去粗取精,这是求职的第一步,也将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
(二)诚实守信
惟有真诚才能唤起对方的热诚与肯定。因为求稳、求可靠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倾向,诚实守信,既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品质,也是用人单位用来衡量求职者的重要标准。虚伪、不守信用的人是不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求职者具有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求职时方能真实地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所长,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这种人格魅力必定会吸引招聘者,使之对你产生深深地好感;反之,弄虚作假、夸张吹嘘,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引起对方的反感,这是求职者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自信与自制
自信心与自制力是现代人格中的精品,是现代职业最为看重的职业品质之一。有了足够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才能奋发进取,勇于开拓,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在人际沟通中,也才能落落大方,遇变故之事而不惊,应付自如,才能为组织结交更多的合作伙伴。因此,具有自信心与自制力的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求职中有了这种品质,会镇定自若,有条有理的表现自己,给人以充满生气、能力较强、适应性好的感受,从而更容易创造求职机会。
(四)变通性与适应力
变通性与适应力,也是现代人优异的心理品质。在求职的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它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变通性与适应性,仅诚实与守信,则显得过于迂腐与呆板;没有变通性与适应性,仅自信与自制,则显得过于自负与固执。求职中的变通与适应,是一种良性的转换态度与自我调适。有了这种品质,求职者会积极主动地面对现实。当个人的职业定向和愿望与社会需求发生冲突时,他可以迅速作出调整,使自己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渗透、冲击中重新寻求平衡,从而使职业选择向成功的方向趋近。如果一个人缺少变通性与适应力,一味强调个人的职业意愿,把自我的理想职业目标放到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就势必抑制自我调节的可能性,从而陷入一种十分不利的境地。大学生应充分注意这种心理品质的培养。当然,变通与适应又必须以诚实守信、自信与自制为前提,否则,就会流于圆滑与世故。
(五)机遇与抓住机遇
机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因为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事业顺利,生活幸福美满,而有的人因为错失机遇而抱憾终身,郁郁寡欢。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之所以有人得意,有人失意,就是因为有的人善于抓住机遇,而有的人不善于抓住机遇。所以,如果一旦机遇来了,不要犹豫不决,思前想后,要判断清楚,勇于挑战,或许这将是你一生事业蒸蒸日上的开始。
三、以平常心对待求职压力
大环境难以改变,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可以充分发挥,调整好心态最为关键,而调整心态的过程中,用平常心应对挑战则十分重要。
平常心,首先要摒弃大学生那种“天之骄子”的“贵族”身份感,把过高的求职期望值降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合理水平。在求职场上,毕业生要明白自己就是一名没有经验的新兵,是“人才”的“半成品”,企业之所以招聘你,并不是因为你拥有大学生的光环和一纸文凭,而是希望招到有较高素质的“学徒”,通过培训后能成为后备的骨干人才。当认清自我,摆正位置,就不会浮躁不安和患得患失,而是能轻装上阵。
平常心,是对求职过程中的一时成败淡然处之。既然是正式迈向社会的新人,步履尚且蹒跚,面对激烈地职场角逐,遭遇到一些挫折、摔上几跤肯定在所难免,这是人生的第一次挑战,这样的挫折在日后的岁月里还将不断面对,大学毕业生拥有最大的资本是年轻,而年轻人多经历些风雨,将是今后人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宝贵财富。不过分看重成败,积极行动,“求职恐惧症”便不治而愈。
平常心,是一种放眼未来目光长远的心态。按一般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毕业后三到五年主要是积累期,是离开校园后进入社会大学的再学习期。最初的一份或几份职业,是选择一种职业发展方向,有机会进入大城市、知名企业固然值得争取,那会提供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也未尝不是一种发展途径,避开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做“鸡头”也许比做“凤尾”更易脱颖而出。
平常心,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不是等待机会和运气的降临,而是主动出击,不要因为怕苦怕累,而放弃从基层做起的难得锻炼机会。其实,起步的时候从基层做起,根基更为扎实,踏实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是金子,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闪光。
四、学会“淘”求职信息
毕业在即,众多的“双选会”扑面而来,即将进入求职大潮的毕业生,你们做好准备了吗?上哪搜索招聘信息、如何轻松“赶场”、怎样找到心仪的单位……
不少大学生满怀希望,满腔热情地去参加招聘会,回来却是身心疲惫,甚至心灰意冷。大学生在招聘会上受到打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大学生的心理准备不足,对现实缺乏估计有关。
(一)先“踩点”好定向
毕业生在去招聘会之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先定位很重要,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哪类单位,对职位的要求有哪些,心中要有数。
毕业一年现在广州东山区一所学校任教的某教师这样总结找工作的经验——找工作要有计划讲策略。他说,去年找工作之前他特地把珠江三角的几个主要城市走了一遍,包括深圳、南海、顺德、佛山等地。一走访他发现,几个地方不是高攀不上就是看不上:A地人口太少人气不足,B地污染严重难以忍受……
最后他给自己定了几个目标所在地:广州东山区、番禺区、佛山市区,再不行就回汕头老家。
这样一来,目标很明确了。去招聘会的时候也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而是根据招聘会的指引直奔目标所在地的单位。
(二)“赶场”有诀窍
大学毕业生由于找工作心切,招聘会一来就争先恐后地赶场,到头来很有可能收获不大却身心疲惫。
大学生“赴会”要有所选择,如果所招的和自己专业不搭边,就不用去。非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招聘会社会上也有不少,但有些针对性并不强,有些是要求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并不适合。
如何在招聘会上“混”出点名堂,“捞”到一两个“心水”单位,一些毕业了的师兄师姐纷纷透露了当中的诀窍。认为争取早点到场也是要领,有些大型的招聘会往往有几千名求职者,如果你很晚才到,轮到你投简历的时候人家都要收档了。
再有就是在现场如何安排时间了。有的人一进会场就一头扎在某一展台前,却不知道整个招聘会到会单位的整体情况,后来才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好是在进场后先把整个会场浏览一遍,大致知道自己要与什么样的单位接洽,然后做个简单的计划,将在有关展台的所用时间作适当的分配。
此外,要使自己保持最佳状态,再去进行分别接洽。“形象工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招聘会上大学生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还是很重要的。
(三)留神识优劣
招聘会上的招聘单位林林总总,鱼龙混杂,有假单位假招聘的,还有真单位假招聘的,毕业生要多多留神。
像那些布展敷衍、资料散乱、很早就撤离的单位一看就知道好不到哪去,去年参加过多场招聘会的小王说除了看场面还可以观察一下来招聘的人员,翘着二郎腿不正眼面对应聘者,或者旁若无人地聊天的,甚至追逐强拉应聘者,很难想象这种单位能尊重你的人格和劳动。
展台设置、招聘单位人员的着装及其伙伴间的谈话内容、接待姿势与态度、展板和宣传品制作、招聘职位精确程度、用餐方式、撤离时间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该单位对用人的基本思路,可据此省略不必要或无意义的接触。
(四)紧盯四大信息源头
自11月起,毕业生们就得随时打探招聘信息,哪里有适合你的招聘会、哪家单位有招人的“风声”、哪个职位还缺人……,不管是学校就业中心的公告栏、网站,还是媒体上登出的招聘广告,乃至亲朋好友透露的“独家猛料”,种种信息都不应错过,信息往往就是机会。那么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呢?
1.舍远求近抓住校园信息
每年招聘时节一到,学校里“人气最旺”的部门莫过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了,公告栏前人头涌动,就业网站上的点击率更是节节攀升。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却是,临近求职,不少大四学生竟然还不知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哪里、网址是什么,这种现象在毕业生中颇为普遍。毕业生往往在求职期临近时才记起学校还有个就业指导中心。正是由于这样的疏漏,往年就有不少毕业生发现自己辛苦寻觅到的信息,原来“家门口”早就张贴了。
要特别关注学校就业中心发布的信息!每年11月一到,学校的就业网站就会挂出各类信息:哪里来招人啦,哪里有招聘会啦,就业的政策有哪些……这些都是不容错过的。
学校就业中心有别于其他信息渠道的优势:校内的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中介机构,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用人单位保持着经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国家有关就业政策规定、地方的有关政策、各地举办招聘活动的信息、有关用人单位简介材料及需求信息等,学校的主管部门一般都能及时掌握。
2.“双选会”上“淘”信息
大学生招聘会多年来一直是毕业生求职的“重头戏”,众多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双方在“供需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如果以会场来划分,有在高校内举行的招聘会,也有在校外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双选会”一般都管理规范、信息集中,且可进场获取大量求职信息等材料、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
每年省教育厅主办的供需见面会都是在各高校举行,分行业与专业设置各类专场,这种招聘会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求职命中率较高,大学生应多多留意学校指导中心的信息。值得特别提醒的是,高校毕业生还要多关注兄弟院校举行的招聘会,留意有没有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
3.广拉“关系”拓宽信息面
不可否认,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取就业信息往往更为直接快捷、真实可靠。
第一,亲戚型关系网。毕业一年现在一家计算机研究所上班的张某回忆去年的求职历程颇为感叹,“11月我就‘放风’出去,把我的专业与工作意向告知亲戚,请他们帮我打听或者留意有没有对口的单位。”他说,“虽然最后进的单位不是靠‘关系’进去的,不过亲戚们给了不少参考信息,这样在他做选择的时候起的作用不小。”
第二,“非亲戚型关系”。除了亲戚,其实能起作用的“关系”还很广:老师、校友、同学好友、实习单位……据专家分析,很多招聘单位由于招收人数少、或者是为了节约招聘成本,往往不愿意在社会上发布招聘信息,这时靠“关系”得到的信息就尤为重要。这些“非亲戚型关系”也许给你的帮助不是最大的,但往往针对性更强一些。
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社会关系,求职关头或许他们只是帮你引荐,或许只是给你一个自荐的电话号码,还可能只是告诉你哪个单位要不要人,要什么样的人,你适不适合。但有所选择地听取长辈前辈的意见总不会吃亏,这些“关系”可以大大拓宽你的信息面。
4.紧盯媒体把握最新信息
随着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媒体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各地招聘会信息、各单位招聘广告、各类就业政策解读乃至应聘就业等一系列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等都常见诸于报端,有些电视、报纸、杂志还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专题、专版、专刊。
内容及时更新、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容量大……专家认为,毕业生要善于利用媒体的信息,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就能在媒体上得到大量的有用信息。需要强调的是,就业信息不该局限在具体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而该是广义上的信息:国家和地方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法规,某一用人单位的性质、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等也在信息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