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总体概况

生物学学科创建于1930 年,已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1985年获批植物学硕士点,1986年获批动物学硕士点,2003年获批细胞生物学硕士点,2006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成功申报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省级科研平台5 个。2021年研究生招生形势持续向好,第一志愿线上考生数量持续递增,达线考生数为106人。2021年共录取151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43名;申请生物学博士学位7名、生物学硕士学位64名、专业型硕士39名。2021年初次就业率达93.33%,为学院近5年来新高。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共有研究生导师78人,其中博士77人,还有1人博士在读,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68%,83%以上为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2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78人,32人拥有海外学习背景。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教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安徽省“百 人计划”及其青年项目入选者各1 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及后备人选3 人、安徽省“皖江学者”讲习教授2 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以及校领军人才1人、校学科人才8人、校教学人才3人、校文津学者6人、校文津名师1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开展“青年大学习”,在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服务中,推进思政改革,强化“三全育人”。

1. 政治引领思想,意识形态导航。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以及两个《纲要》精神, 认真落实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邀请团中央青年讲师团专家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对全院新媒体群组进行排查, 利用“学习强国”平台、“青年大学习”平台、学院网站、官方微信、宣传栏以及学院《党建篇》《师德篇》等文化长廊,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和思想引领。

2. 党建带动团建,构筑战斗堡垒。

积极开展党团“双创”,落实“三会一课”;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举办红色路线“毅行”活动;开展预防艾滋病等公益活动。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努力形成党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 思政融入学科,课程蕴含特色。

根据《安徽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出台《生命科学学院关于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导意见》, 以二级学位点为单位专题研讨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特色模式,结合不同课程特点, 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积极申报学校和安徽省课程思政项目,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等活动。

4. 专业服务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结合专业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专业素养。推进实践活动项目化、基地化,学生围绕专业组织团队,撰写活动项目方案,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活动有总结、有评比、有表彰。打造了红烛支教、荒野小博士夏令营、环保宣传、防治艾滋病宣讲、江豚保护等品牌活动。

5. 考核激励并举,壮大思政队伍。

学位点设置2个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由教师党员担任。学院开办党务工作培训班,提升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思政研究,发表思政论文;研究生支部积极参与党建工作。

6. 守正出新,广泛开展创新素质拓展活动。

组织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积极参与“双迎”晚会和“送毕业生”晚会;圆满完成高考阅卷任务;顺利举办“我和我的导师”羽毛球赛、研究生书评大赛初赛、研究生心理健康月、研究生诗词大赛、“我和我的导师”篮球友谊赛等活动,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2021年上半年学院共开设9门研究生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3门,方向拓展课6门,2021年下半年开设4门专业必修课,所有课程的开设均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和落实,所有授课教师均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2. 导师选拔培训

为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学位点建设发展,根据校《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校学位字〔2019〕12号)、《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等,经本人申请、学位点负责人审核、学院教授委员会审核、院内公示、研究生院形式审核、校内公示,2021年我院生物学硕士点新增补学术型导师11人。2020年新增补的4名新导师均顺利通过学校2021年新任研究生导师培训,取得培训合格结业证书。

3. 师德师风建设

注重管理,合力共下“一盘棋”。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内容,确保抓细落实。注重发挥教授委员会、二级学位点等组织的优势,依规提供甄别指导和咨询建议,确保事关师德师风的重大事项决策科学民主。学院出台《生命科学学院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明确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方式和流程。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导师遴选等方面,对师德表现突出者予以优先考虑,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

4. 学术训练、学术交流

2021年学院研究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共发表学术论文57篇,获授权专利14项。为给研究生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发挥学术交流对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积极作用。学院2021年重点打造了学术交流平台-青芒论坛。论坛主要围绕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开展学术思想交流,共邀请了校内外26位专家学者做客论坛,分享其在学术研究、个人专业成长历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学院还先后邀请了杨焕明院士、东南大学潘玉峰教授、疫苗权威专家严景华研究员等国内知名专家等来院讲学。

学院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行业学术交流。全年共计20余人次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亚欧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国际学术大会暨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21年度学术大会、第九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全国昆虫分类区系学术研讨会等,10余人次在会议上作了大会报告,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各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针对生物学学科特点,提升研究生实验操作的技术性及安全性,学院通过专题讲座、交流会、视频观看、报告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仪器基本参数介绍、操作规范及安全管理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和指导。

5. 研究生奖助

2021年,本学位点5名研究生5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总金额11万;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有220人,总金额144.6万元;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共216人,总金额121.6万元。7人获得校2021级优秀新生奖学金。11人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干部,11人获优秀研究生称号,4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2021年学院设立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共296个。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人才培养

2021年学院研究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不菲的成绩。2021年我院研究生获安徽省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3项;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铜奖1项、第七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第九届安徽师范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校银奖1项;获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湖北·宜昌)暨“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挑战赛三等奖1项;获第十届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

在实践及各项文体活动中,我院2支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被评为校“优秀重点团队”;获校2021年研究生“永远跟党走”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三等奖1人、优秀奖1人;获校2021年研究生“致敬百年 畅想经典”书评创作大赛三等奖1人、优秀奖1人;获校研究生“奋斗 奔跑 追梦”诗词大赛优秀奖2人;获校“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院研究生会获趣味运动会团体三等奖。

2.教师队伍建设

截至2021年年底,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导师78人,其中博士77人,还有1人博士在读,国际化背景率48.7%。2021年新增4人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择优推荐,成功申报二级教授1人(全校共6人),副高级职称2人;获批学校首批领军人才1人(理科人选共3人)、学科人才8人、教学人才3人。

3.科学研究

2021年,学院进一步落实《生命科学学院教学与科研核心指标完成奖励办法(暂行)》以及《科研平台专项基金申请暂行办法》,修订了《生命科学学院科研论文及学术专著出版费资助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院科研管理措施,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质量提升。

加大投入,激发学院科研热情。2021年学院共投入经费126.5万元,用于设立开放课题、奖励国家基金项目、支持科研团队建设等,激发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共立项“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3项,“分子酶学与重大疾病机理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5项,资助金额60万元。2021年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共35项;申报安徽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6项、重大项目4项;申报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5项。在所申报的项目中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5项教育厅平台及自然科学项目,获批总金额214万元;横向项目到账经费429万。2021年共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3篇,其中二区及以上论文28篇,TOP期刊论文10篇(第一单位6篇)。新申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2项;获得授权专利14项;成功转化专利3项。出版专著《植物诗歌图鉴图集:花香四野,诗竞芳华》和《中国蛇类图鉴》。安徽省首个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DB34/T 3718-2020)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正式发布。本年度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学校首次)、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学位点自我评估进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20〕25号)、《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20〕26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本院及时启动开展生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本院成立了工作小组,党政负责人任组长,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为教授委员会成员、生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负责人。依据学校整体评估方案,制定了本院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和建设目标,并依此进行相应建设;收集、统计本院学位授权点基础数据资料,按年编制《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和《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2.问题分析

(1)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硕士生教育制度中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这一问题不仅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数量不断上升,而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研究生的专业指导和管理不够到位等,造成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导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老一辈即将退休,中生代严重断层,青年人接班乏力”的困境,高端人才的引进仍然存在困难。有部分导师成果产出较少,经费不足,对于以实验为主的生物学学科来说,不利于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科研团队整合力度不够,团队偏多,不够凝练,标志性科研成果较少。

3.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本学位点2018-2019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抽检,共抽检博士学位论文1篇,结果为合格,抽检合格率为100%。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对本学位点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获得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抽检,共抽检硕士学位论文4篇,其中合格论文4篇,合格率为100.0%。

六、改进措施

针对人才引进成效不高的举措,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清除“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用更强的执行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二是严把进人关,加大对应聘人员科研潜力的考查。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和指导,实施新进教师“新竹工程”,进一步发挥青芒论坛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学进步奖等项目申报上给予教师更多指导。

加大对科研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重组科研团队,鼓励教授传帮带青年教师,营造“人人为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与双一流高校的联系和交流,学习借鉴他们在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基金申报)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搭建高端科研交流平台,继续举办“高端论坛”和“青芒论坛”, 促进教师科研素养和学院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