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举行“教育2035”课程思政系列报告。1130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晖老师带来了“教育2035”系列报告之第21讲:润物细无声--《植物学》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本次课程思政线上分享报告由教务处副处长崔光磊主持,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朱国萍教授总结。数十名教师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及线下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次报告围绕《植物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这一主题展开探讨。王晖老师首先从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出发,提出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思”,核心要义是教师的思想、思维、思路、思域。强调开展课程思政,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协同育人、坚持三全育人、坚持全面育人相结合。其次,王晖老师介绍《植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袁隆平、屠呦呦、钟扬等大师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从中发掘价值观;从植物的分类系统:早期的人为的分类系统---后来的自然分类系统---现代的分子系统学的转变,发掘所蕴含的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建立。然后提出教学过程中关于“反面教材”的应用:剖析“人形何首乌”的流言,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和比较,提高大学生的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最后,王老师结合《植物学》中被子植物分类章节教学案例的介绍,系统的阐述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课教学中:教学大纲的修订、生态文明教育等育人主题的融入。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和过程化考核辅助线上教学,打造植物学金课,探索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的有效路径。

  王老师的《植物学》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如何更好的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材,突出地展现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很强的操作性。生命科学学院将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重点打造大学生家国情怀、人格养成、科学素养等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