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10月22日,生命科学学院沈小鹏副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细胞凋亡与疾病)上发表题为《miR-322/-503 rescues myoblast defects in 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 cell model by targeting CUG repeats》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6.304,沈小鹏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徐峰为共同第一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及通讯作者单位。

该文章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疾病的症状缓解与治疗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肌肉萎缩性疾病,针对该疾病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沈小鹏团队根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构建了细胞水平的疾病模型,通过将200个CUG重复序列转染到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中,来模拟DM1的发病状况。同时,经过多重手段的检测与证明,他们发现miR-322/-503可以针对CUG重复序列发挥作用,从而改善DM1疾病肌肉萎缩的状况。这一重大发现为该疾病的缓解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与思路。 

miR-322/-503在DM1中的作用机制 

Cell Death & Disease》杂志创刊于2010年,目前是JCR一区、中科院二区期刊,是细胞生物学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该论文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安徽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层次人才奖补和安徽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支持。论文作者沈小鹏副教授获得美国休斯敦大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在该校任博士后,对于心肌、骨骼肌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在美学习6年期间,曾在美国科学院著名刊物PNAS等期刊上发表相应学术文章。作为学校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沈小鹏副教授入职时年仅26岁。从实验室一砖一瓦的建设到研究生手把手技术的传授,该论文倾注了沈小鹏副教授的大量心血和汗水。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作为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沈小鹏副教授利用学院现有平台,依托分子酶学与重大疾病机理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基因疾病与健康生物医学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整个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充分展现了安徽师范大学生科院在科研道路上的昂扬奋进姿态,以及为生命科学事业添砖加瓦、勇创新高的精神!

文章链接:https://rdcu.be/b8R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