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和内涵建设核心,坚持以发展为关键,以和谐为基础,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学院的平稳快速发展,取了一定的成绩。

持之以恒抓党建 固本强基促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作用,把牢正确发展方向。五年来,根据学院工作的特点,制定学院党委、党支部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每年编印中心组理论学习材料10期、党支部理论学习材料10期、教职工理论学习材料10期。举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九大精神党员培训班,注重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先后组织师生收看“两会”开幕式、《榜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70周年国庆阅兵等直播。组织师生参观芜湖烈士陵园、王稼祥纪念馆、云岭新四军军部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缅怀先烈祭奠祭扫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党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和学科建设,通过把支部建在专业和学科,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专业负责人兼任支部书记,利于推动党政工作协调开展,以党建带动和促进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丰富党建内容。制定学院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标准化建设内容、步骤、要求。党员队伍建设规范有序,发展程序和党籍材料规范,为支部增添新鲜血液。近五年来,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36名,发展党员355名。注重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在校园网上每年的新闻报道量约90篇,在省级以上各类媒体报道约400余篇次。

强化党建主体责任,完善廉政风险防控。落实基层党建“三个清单”,整改上年度查摆的突出问题。针对上年度查摆的突出问题,在本年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抓理论学习不放松,抓主体责任不放松,抓支部书记不放松,抓标准化建设不放松,抓整改落实不放松。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进一步增强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拓宽了党建工作思路。以“三会一课”为抓手,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内容,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抓专项整治,摒弃“四风”问题,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开展“讲严立”和“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落实学校《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学校关于整顿“四风”问题的各项规定。

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努力构建和谐学院。发挥统战人士的作用。学院党员领导密切联系统战对象,积极发挥民主党派人士等统战对象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目前有6位民主党派人士担任省、市人大、政协委员等以上职务,统战工作成效明显,党派内外关系和谐融洽。注重充分发挥工会、团委等群众组织以及关工委、退教协的作用,连续14年举办生命杯师生乒乓球联谊赛等文体活动,连续7年获学校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节优胜奖,学院分工会荣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朱国萍劳模工作室获批安徽省首个全国劳模工作室,并作为安徽省高校唯一代表出席全国总工会十七大,学院党委书记蒋学波荣获全省“敬老好领导”称号,党委委员刘爱民教授因关爱老人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邀请,学院教授华田苗前往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和联欢活动,他是教师团观礼嘉宾中安徽省唯一一位高校教师。

改革创新求发展 砥砺奋进铸辉煌

创新教学思想观念,提升教学改革质量。五年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新形势,新申报专业1个,停招专业1个;理顺专业和课程建设思路,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次;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全员答辩;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百余项,发表本科生第一作者论文40余篇,新增实习实训基地约30个;获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近4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有了新发展,新增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农林牧渔方向、林学硕士两个学位点,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逐步加大;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目前有来自埃及、加纳、巴基斯坦等国家的13名国际留学生在读,其中12名留学生攻读生物学或生态学博士学位。共招收研究生626名,其中博士生63名、硕士生563名,生源数量和质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研究生“三助”岗位100%全覆盖;学院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12项,加强了创新能力培养,规范了各项管理;新增博导8人、学术型硕导29人、专业学位硕导37人,其中5人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奖;5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朱敬文特别奖学金;获省级优博论文1篇、优硕论文2篇,校级优博论文5篇、优硕论文16篇;在“第二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第二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和“首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均斩获1项二等奖。

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94人。学院共有教授30人、副高40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62人;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五年来,新增全国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在岗教师中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3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3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7人、安徽省优秀教师及教学名师共3人,十余位教师在国内外30多个学术团体(机构)中担任职务。

夯实学科建设平台,培育科学研究成果。五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立项建设,这是安徽省属高校第一次获批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我校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学校第一个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高校基因疾病与健康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校级“生命组学与健康研究中心”高端科研平台、“长江流域生态研究院”和“生命组学与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扎实推进“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筹)”建设工作。建成“蛋白质工程及生物制药”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1个,“长江中下游濒危物种致濒机制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入选校级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学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职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学院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含教育厅重点项目)42项;累计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600余万元,横向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641篇,其中SCI论文223篇;申请发明专利1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1项。获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并实质性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和美国、法国、香港等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林业部“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10余项。连续五年举办“生命与健康”高端论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校院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喜获育人累累硕果。五年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院本科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方面获省级以上表彰100多人次,2次获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迹”、4个班级获评校“十佳班集体”、1人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人获省十佳大学生、5人获校自强之星、5人获十佳大学生、5人获十佳志愿者。申报获批团中央等各类活动项目9项,资金10万余元。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最具影响力环保社团”、芜湖市高校“十佳社团”、校“十佳社团”和“优秀社团”、“全国大中专学生社团优秀社团人”等荣誉。“荒野科学”创业团队获全国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莘莘园艺”创客实验室获全省“创青春”创业大赛铜奖。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2015年、2016年、2018年三次荣获学校就业工作考评“标兵单位”荣誉。考研升学率多年稳定在50%左右,部分专业超过60%,生态学专业达74%创学校最高纪录。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需努力去创造。全院师生一定会紧紧团结在一起,喜乘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的东风,挽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发展,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为全面实现学院和谐快速发展而继续努力!